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外国语学院于3月24日下午3:00在4号楼310教室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教授主讲,安阳学院原阳校区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董爱华主持,学院全体青年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一)
讲座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思政案例分析》,此次讲座主要从中西文化相互比较和互为烛照的视野入手,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输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此次讲座内容具体包括教学背景、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
梁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背景下,如何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一线教师,要立足课程建设的主战场,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设计中,梁教授强调英美文学课程构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外学习或第二课堂为延展与支撑。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视角,来解读英美作品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和价值理念。课外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输入性学习,走向写作、思辨讨论、戏剧呈现等产出性结果。课内外架构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学习的有机共同体。
在教学案例中,梁教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讲述了三个案例,具体案例如下:案例一,仁爱与上帝之爱:布莱克《小黑孩》之解;案例二,正义理念引领下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阐释;案例三,内圣外王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只想告诉你》诗歌新解。通过这三个案例,梁教授展示了“仁爱共济思想”、“惩恶扬善的正义感”、“内圣外王理念”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梁教授在结语中讲到,我们的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达成了传授英美文学肌理特征和文脉源流的知识目标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目标;另一方面还让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以此赓续优秀文化基因之脉,深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永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魂。
讲座现场(二)
本次举办的课程思政专题学术讲座,是外国语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一项举措。通过本次讲座的举办,老师们对于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开展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高质量进程。
- 上一篇: 外国语学院举办学术讲座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