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少奇
插图一
插图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事迹,化作不朽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刘少奇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在红色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从青年时期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冲破旧时代的束缚,到踏上寻求真理的征程;从投身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的权益呐喊抗争,到在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的关键节点,贡献出卓越智慧与坚定力量,刘少奇同志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建设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故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值得我们深入探寻、永远铭记。
•人物简介
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于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不幸逝世。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并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一生。
•改名立志,投身救国图存浪潮
1898年,刘少奇出生于湖南宁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列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刘少奇在求学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国家的贫弱与民族的危机,心中救国救民的种子悄然种下。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刘少奇在宁乡积极参与反袁斗争,他刺破手指,以血书明志,还将自己的学名改为“卫黄”,寓意保卫炎黄子孙、捍卫中华大地,展现出少年壮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又进一步激励了青年刘卫黄的革命决心,他认为作为炎黄子孙,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应少有奇志,于是再次改名为“刘少奇”,并于1920年起正式使用。从此刘少奇的名字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只竹笔筒就是刘少奇心忧天下,志存高远的最好见证。
•工运先锋,引领安源罢工胜利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安源煤矿,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那里一万多工人在路矿当局的压榨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安源路矿多次组织工人罢工,但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每次都被残酷镇压。1922年9月,刚从苏联学成回国的共产党员刘少奇,受中共湘区委员会委派,来到安源领导工人运动,与李立三一起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刘少奇作为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只身深入虎穴谈判,坚持罢工条件,在共产党人刘少奇、李立三等的领导下,一万七千多工人英勇斗争,迫使路矿当局签下了工人复工13项协议,几乎全部答应了工人的斗争要求,历时五天的安源工人大罢工,未败一事,未伤一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运史上光辉夺目的一页,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而作为罢工领袖的刘少奇更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气魄,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第一次走到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前台。直到今天,安源还传唱着这样一首《劳工记》“明知山中出猛虎,岂肯贪生又怕死。偏偏要向虎山行,贪生怕死枉为人。少奇下了坚决心,特到安源办工运。任他把我为甚难,不畏汤火与刀山。”
•白区奋战,扭转工作艰难局面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妄图制造“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危机。在这关键时刻,刘少奇临危受命,前往中共中央北方局主持工作。当时的白区工作,由于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革命形势极为艰难。刘少奇到任后,深入分析形势,提出了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在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刘少奇及时指导学生运动,调整斗争口号,从“打倒卖国贼宋哲元”转变为“拥护宋委员长抗日”,成功争取到了宋哲元及其领导的29军转向抗日,使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同时,刘少奇坚决纠正“左”倾错误,强调在白区工作中要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策略,使白区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党在白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的杰出代表。
•党建奠基,理论著作影响深远
刘少奇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他的一系列党建理论著作,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抗战时期,随着党员队伍的迅速扩大,一些党员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等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少奇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深入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撰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在这部著作中,刘少奇系统阐述了共产党员如何在革命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强调共产党员要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组织纪律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该书一经发表,便在全党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指南。此外,他的《论党》《论党内斗争》等著作,也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高党员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久性课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永远不会过时。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虔诚的捧读这本著作,不断锤炼党性、不断提高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树立楷模
刘少奇一生廉洁奉公,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出差时定下“四不准”原则:不准迎送;不准请客吃饭;不准向地方要东西;不准坐地方的小汽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刘少奇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搞特殊化,不谋私利。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的高尚品德和廉洁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敬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光辉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刘少奇同志是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光辉榜样;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光辉榜样;是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光辉榜样;是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光辉榜样;是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用自己的一生,为这些精神品质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他的精神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作为,勤奋学习实践,始终廉洁奉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刘少奇同志,称赞他在多个方面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刘少奇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传承和弘扬刘少奇同志的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工作中,我们要像刘少奇同志一样,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在生活中,要坚守信仰、廉洁奉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刘少奇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刘少奇同志的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本稿推荐人:柴兴泉,男,河北邯郸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安阳学院副校长。)
(文/李佳慧 图/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