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启智 第5期:寸心长寄山河热,只手曾扶日月新——周恩来
发布日期:2025-03-11  浏览量:

插图一

插图二

每年国庆阅兵时,总有一句话会在微博刷屏,引人泪目——“这盛世,如你所愿。”这句话背后是周恩来总理在开国大典上的一段故事,当年国家百废待兴,周总理说:“飞机不够,就飞两遍。”如今的中国早已山河无恙,国富兵强,一派繁荣锦绣的崭新面貌。年少时,他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临别好友时,他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语。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他的名字,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

人物简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赤诚之心,许党许国

有理想信念不难,难的是一生信念如一。年轻时,周恩来曾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这一生,他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

红军长征时,周恩来作为党和中央红军主要负责人之一,身兼数职极度繁忙。尽管如此,他仍严格要求自己参加组织生活。1935年6月底,红军到达两河口地区休整,根据组织改选,警卫员魏国禄当选了周恩来所在党小组的组长。一次,周恩来问为什么很久不开党小组会议。魏国禄告诉他,小组会开过了,看首长忙,就没通知。没想到,周恩来用平时少见的严肃态度批评道:“那怎么能行?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

红军到达陕北,周恩来问:“小组长,这个月党费我还没交吧?”魏国禄说,已经代他交过了,首长集中精力忙大事,我们代交还不是一样的。周恩来再次严肃地说:“党费怎么可以让别人代交呢?国家大事重要,交党费也重要,因为这是每个党员的义务。”这一生,他都谦虚谨慎,时刻在自我革命精神中迎接新的挑战。

永不懈怠,永不自满,周恩来的一言一行,像检视党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衡量自身作风的一把尺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一生,他夙夜匪懈,始终秉承一颗充满激情的赤诚之心。年少时目睹过中华民族的屈辱,青年与中年经历过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位总理,他分秒必争,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以身许党许国,周恩来用毕生实践着理想信念,信念的光辉也照亮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勤政为民

时时处处,他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和人民。1966年3月8日凌晨,地动山摇,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周恩来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一边走一边不停握着群众的手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那天刮着强劲的西北风,正在讲话的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迎风而坐,马上说“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刚开始大家还没明白,后来才发现,周恩来让大家换了方向背风而坐,自己却绕过去迎着风继续讲话。在劳动人民中间,他强调“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1958年6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热火朝天。烈日当空,热风炙人,脚下砂砾晒得发烫。奋战在工地现场的千军万马中,有一支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三百多人的队伍,带队的就是周恩来。“我们来参加劳动,是为了改变一种风气,造成一种风气。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热爱劳动,上下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互相协作和毫无隔阂的新风气。”周恩来亲切地说。

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好习惯:凡是他起草或批阅的文件,在写完后,至少要再看一遍才送出去。涉及人名、地名时,脱手前还要反复点数确保没有遗漏。他常说,我这里出去的东西,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要报到中央,不能马虎,不弄准确,怎么出去!

“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恩来操劳的日常。

他真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吗?

他真的不知过度消耗危害健康吗?

不,不是。

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忙碌了一整天后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至凌晨两点十分。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一句“多为人民干些工作”——道出了他夙夜在公的至纯心愿。他常对身边人说,人的一生是短暂,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岁,也不过两万多天。再不抓紧时间,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只言片语,风范可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有这样一张图片,让人过目难忘。晚年的周恩来坐在沙发上,侧影憔悴瘦削,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唯有那深邃目光洞彻时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周恩来做到了极致。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尽瘁。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及周恩来的名字,仍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依然活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在习仲勋文选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恩来同志日夜工作,从不知道休息,却不让我跟他一道熬夜。每逢假日,他自己照样工作,却总让我休息。”同周恩来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永远忘不了他的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1958年1月到杭州视察,周恩来随身带着自己的铺盖:旧被子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梅园新村用的那床,枕巾中间已经破损,他把中间剪掉、两端缝上继续用。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给他换了条新枕巾。了解情况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在外请客吃饭,周恩来从来都是按照标准自费。一次邀请随行人员吃便饭,省里同志要付钱报销,他坚决不同意,饭店只得收取10元,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共收了20元。他担心付的钱不够,临走又留下10元请机场转交。这段“三付饭费”的佳话,源于周恩来始终如一公私分明,一丝不苟的习惯。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他的衬衣、睡衣、袜子都是补了又补,皮鞋、凉鞋一穿就是20年,端饭菜的木盘早已有了两个缺口……

有人不解,一个大国总理,当真有必要如此吗?在许多场合,他曾坦率地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他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本色。

这就是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光辉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天之中,将伟大深深蕴于平凡。他崇高却真实,也正因如此,他的精神才能永久地滋润一个民族的前进,成为人民永恒的榜样与怀念。

海棠绽放,纸短情长

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铭记着那些他们一起看花的时光。1988年4月,海棠又盛开。独自观花后,邓颖超写下《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周恩来和邓颖超始终奉行“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八互”原则让他们堪称恩爱模范,而对晚辈的“十条家规”更彰显着周恩来的严管与厚爱。

周恩来曾多次谆谆教导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不靠关系自奋起”的准则,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诚如斯言,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已经获得了他所期许的幸福。

清晨,当阳光唤醒安静的长安街,一片繁忙景象不断向东西延伸。斯人已逝,海棠依旧。如今,中华巨龙已腾飞而起,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响应时代号召,跟随党的脚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文/赵妍   图/赵妍 )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