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开展的学业成果竞技展评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高校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助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抓手。为加强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鼓励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特制定本办法。
一、参赛原则
(一)举办单位的权威性原则
1.举办竞赛的单位需是国家、省、市权威性部门,而非商业性单位。
2.二级学院(部)应组织参加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或其他政府部门举办的竞赛活动。
3.非上级教育或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活动,视比赛的正当性、合法性、权威性和社会影响程度决定是否组织参赛。
(二)竞赛影响力原则
所举办的赛事在专业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所评定的结论能真实反映参赛者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三)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就业的原则。
(四)证书具有法律效力或社会公认原则。
二、竞赛范围与级别
(一)竞赛范围
本办法所规定的竞赛指经学校批准组队参加的学科/技能竞赛活动。
(二)竞赛级别
1.市级竞赛:指由市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市性或跨市区的竞赛,或省内各地区举办的区域范围的竞赛。
2.省级竞赛:由省政府、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或其它相关厅局组织的全省性或跨省区的比赛、学科竞赛;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省性或跨省区的学科竞赛;省级协会(学会)、社团及新闻媒体等举办的、由企业进行赞助或冠名有较大影响的赛事。
3.国家级竞赛: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文化部等部委主办的各类全国范围学科竞赛;由教育部委托国家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范围的学科竞赛;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办的全国范围的学科竞赛。
4.国际性竞赛: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其他国际团体组织的各类世界性竞赛。
三、活动组织与管理
(一)凡去校外参加竞赛,需要由学校报销费用或获奖项目需要学校认可接受者,经学校有关部门事先批准同意,方可前往。
(二)二级学院(部)每学年至少组织一项学科竞赛,参加的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项目,需由组织单位写签呈申请,经学校有关领导批准后师生方可进行。
(三)学生自愿报名,二级学院(部)择优选拔后参赛。
(四)二级学院(部)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赛前应认真制订详细办法。
1.宣传竞赛知识,安排竞赛讲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
2.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落实参加人员、时间、地点、内容、要求,并报教务处审核。
3.比赛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做好表彰宣传工作。
(五)承担培训的指导教师的报酬由两部分组成:
1.日常辅导费(依工作量和辅导难度折算成课时费)。
2.奖金。
四、奖励标准及相关说明
(一)参赛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标准见附件。
(二)按参赛项目发放奖金,多位指导教师指导同一项目获奖,奖金由第一指导教师负责分配。
(三)获奖的时间及奖励等次的认定以主办单位的发文或者学生获奖证书为准。获奖等级如果设置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仅奖励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并按获特等奖对应上表中一等奖标准进行奖励,获一等奖对应表中二等奖,依次类推进行奖励。
(四)同一作品或同一参赛队(个人)多次获奖,按最高级别给予奖励;在同一届赛事中,同一教师指导的多个参赛队获奖时,按其指导参赛队获得的前三项最好名次给予奖励;代表学校参加由政府部门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或艺术类竞赛获奖的除外。
(五)团体赛学生参赛人数 5 人及以上,其奖金按团体赛的1.5 倍计,参赛人数 10 人及以上,其奖金按团体赛的 2 倍计。
(六)对竞赛级别持有异议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或相关专家和校领导组成的评议组进行复议。
五、奖励申请
(一)学校在每年上半年对上一年度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
(二)教师参加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获奖,由获奖教师进行申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获奖,由指导教师进行申报。
(三)申报奖励时均需提供竞赛的正式通知文件及教师、学生获奖证书等相关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核汇总签字后报教务处复核确定并上报学校审核。
六、其他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奖励标准
竞赛级别 |
范围 |
竞赛名称 |
获奖级别 | 奖励标准 | ||
教师 | 学生 个人赛 | 学生 团队赛 | ||||
国家级 A 类 | 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 科技部、文化部等部委主 办的各类全国范围学科 竞赛 |
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主办单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 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办单位:教育部) | 一等奖 | 10000 | 5000 | 7000 |
二等奖 | 8000 | 3000 | 4500 | |||
三等奖 | 5000 | 2000 | 3000 | |||
国家级 B 类 |
由教育部委托国家级教 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 国范围的学科竞赛 | 1.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2.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 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 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4.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 5.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主办单位: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
一等奖 |
5000 |
2000 |
3000 |
二等奖 |
3000 |
1000 |
1500 | |||
三等奖 |
2000 |
800 |
1200 | |||
国家级 C 类 |
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办 的全国范围的学科竞赛 |
1.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主办单位:全国地方高等师 范院校教务处长联席会) 2.“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 ”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主办单 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委会) 3.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 教育专业委员会) | 一等奖 | 2000 | 800 | 1200 |
二等奖 | 1000 | 400 | 600 | |||
三等奖 |
800 |
300 |
450 |
竞赛级别 |
范围 |
竞赛名称 |
获奖级别 | 奖励标准 | ||
教师 | 学生 个人赛 | 学生 团队赛 | ||||
省级 A 类 |
省政府、省科技厅或省教 育厅组织的全省性或跨 省区的比赛或学科竞赛 |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河南赛区(1-12 主办单位均为河南 省教育厅) 2.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河南赛区 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河南赛区 4.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5.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 6.河南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7.河南省学生“ 阳光 ”体育荷球锦标赛 8.创意河南艺术设计大赛 9.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10.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 11.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12.“挑战杯 ”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一等奖 |
1500 |
800 |
1200 |
二等奖 |
800 |
400 |
600 | |||
三等奖 |
500 |
200 |
300 | |||
省级 B 类 |
由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 组织的全省性或跨省区 的学科竞赛等; | 1.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河南赛区(主办单位:河南省高等学 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 2.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办单位:河南省民委、河南 省体育局) 3.全国啦啦操联赛**站(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 心主办) 4.河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主办单位:河南省力学学会) 5.河南省美术新人新作展(主办单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6.河南省水彩粉画展(主办单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7.“百蝶杯 ”河南省大学生物流仿真大赛(主办单位:中国物流生 产力促进中心、河南省物流协会) 8.“ 中青杯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主办单位:中青杯全国大 |
一等奖 |
500 |
200 |
300 |
竞赛级别 |
范围 |
竞赛名称 |
获奖级别 | 奖励标准 | ||
教师 | 学生 个人赛 | 学生 团队赛 | ||||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吉林省科技教育学会) 9.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河南赛区(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河 南数学会) 10.“新道杯 ”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决赛(主办单位:工 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11.“学创杯 ”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联席会经济与管理学科组) 12.“外研社杯 ”全国英语大赛决赛(演讲、写作、阅读)(主办单 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二等奖 |
300 |
150 |
225 | ||
三等奖 |
200 |
100 |
150 | |||
省级 C 类 |
省级以上协会(学会)、 社团及新闻媒体等举办 的、由企业进行赞助或冠 名的各类赛事 | 1.“ 中华会计网校杯 ”全国校园财会大赛(主办单位:中华会计网 校) 2.“学创杯 ”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河南省赛 3.“外研社杯 ”全国英语大赛**赛区(演讲、写作、阅读)(主办 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新道杯 ”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河南省赛(主办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5.“央音 ”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活动河南省赛(主办单位:中央音 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6.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主办单位:我爱竞赛网) |
一等奖 |
200 |
100 |
150 |
二等奖 |
100 |
80 |
120 | |||
三等奖 |
80 |
50 |
80 |
- 上一篇: 安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