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篇
一、保持个人卫生
1、饭前便后洗手
饭前便后要使用流动的水和肥皂彻底洗手,至少持续20秒,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防止病从口入。洗手时要注意清洗手背、指缝、指甲下和手腕等部位,确保双手的每个角落都清洗干净。
2、保持手部清洁
平时要注意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接触脏物后直接接触食品。例如,在接触垃圾、宠物及其食物后,要及时洗手。可以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在没有条件洗手的情况下,使用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3、个人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不吃变质食物
1、及时处理
发现食物变质后,要及时处理,避免误食。将变质食物放入垃圾袋中,密封好后丢弃,防止污染其他食物。如果误食了变质食物,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食物储存
正确储存食物,避免食物变质。根据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冷藏、冷冻、密封保存等。例如,蔬菜应放在冰箱的保鲜抽屉中,肉类应冷冻保存,干货应密封放在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
3、变质识别
学会识别食物变质的迹象,如颜色改变、有异味、质地异常等。变质食物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霉菌毒素、细菌毒素等。例如,变质的面包表面会出现霉斑,有酸臭味;变质的肉类颜色暗沉,有腐臭味,这些食物都应立即丢弃。
三、不喝生水
1、饮用水安全
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避免饮用生水。生水中可能含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害微生物,容易引发疾病。开水经过高温煮沸,能杀死大部分有害微生物,瓶装水则经过严格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检测,相对安全。
2、饮水器具卫生
定期清洗饮水器具,如水杯、水壶等,防止细菌滋生。使用饮水设备时,要注意保持设备的清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出水口,防止污染饮用水。
3、饮水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建议每天饮用1500- 2000毫升的水。饮水时要注意水的温度,避免饮用过热或过冷的水,以免刺激肠胃。例如,夏天可以饮用温水或凉白开,冬天则可以饮用温热的水。
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每天按时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规律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例如,早餐在7:00- 8:00之间,午餐在12:00- 13:00之间,晚餐在18:00- 19:00之间,三餐间隔时间合理。
2、营养均衡
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例如,每餐应包含主食、蔬菜、肉类或豆制品等,保证身体获得全面的营养。避免长期食用单一食物,导致营养不均衡。
3、适量饮食
根据个人的身体需求和活动量,合理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肥胖等问题。例如,运动量大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饮食量,但也要注意营养均衡;久坐的学生则要控制饮食量,避免热量过剩。
五、食品安小贴士
1、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学习食品安全知识,了解食品加工、储存、烹饪等环节的注意事项,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辨别能力。
2、识别假冒伪劣食品
学会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特征,如包装粗糙、标签不规范、价格异常等。假冒伪劣食品可能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假冒的名牌食品包装上可能有错别字或印刷模糊,价格明显低于正品,购买时要仔细辨别。
3、食品添加剂辨别
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作用,学会辨别食品中是否含有过量或非法添加的添加剂。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例如,一些食品中可能添加了过多的防腐剂或色素,长期食用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查看食品标签和学习相关知识,可以辨别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理。
六、食品安全 携手共建
食品安全无小事,健康生活靠大家。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共同守护校园食品安全。